首页> 实时讯息>

为甬剧发展“探路”,专家学者这样说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5-22 14:07:00    

戏迷自制周边,为甬剧《宝顺轮》打call。本文图片均由演艺集团提供

“作为一个长期喜爱甬剧的戏迷,虽然看惯了传统剧目,但依旧期待像《宝顺轮》这样的新故事,它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剧院,爱上甬剧。”

5月20日晚,由宁波市甬剧团排演的原创剧目《宝顺轮》演出结束后,不少年轻戏迷不忍离场,久久不能出戏……

甬剧,一个由方言演唱且独具宁波韵味的地方戏曲剧种,正在逐渐“接入”年轻一代观众的流量。

然而,作为戏曲艺术,这一剧种该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校准“航标”?

今天(5月21日)上午,以“传承与发展”为核心,“新时代·新甬剧·新表达”甬剧传承发展座谈会暨甬剧《宝顺轮》研讨会在宁波举行。

来自全国戏曲界的专家、学者齐聚一堂,围绕甬剧艺术的传承创新与《宝顺轮》剧目创作展开深入研讨。

“新时代·新甬剧·新表达”甬剧传承发展座谈会暨甬剧《宝顺轮》研讨会。

不忘来时路,方知向何行

“面对戏曲艺术的共性困境,甬剧需坚持‘问题导向’、分类指导。”国家艺术基金理事、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讲道,立足于“天下第一团”,应以演出为核心践行“三个相望”——

“深情回望”剧种历史,梳理从滩簧小调到现代戏先驱的蜕变脉络,追问“甬剧何以成为宁波的文化符号”;

“左右观望”找准定位,在传统戏曲生态中厘清自身发展优势;

“登高远望”谋划蓝图,以品牌化思维激活地方文化基因,让“宁波的表现方式”真正走进当代人心。

他提出,“天下第一团”的优势在于其既是文化“孤本”,又是创新先锋。甬剧应坚持“以演出为核心”的理念,以独特性赢得关注,扎根本土、突破限制。

甬剧《宝顺轮》以小人物“李海定”的故事为历史“切口”,将源远流长的宁波商帮历史“娓娓道来”。

甬剧《宝顺轮》以小人物“李海定”的故事为历史“切口”,将源远流长的宁波商帮历史“娓娓道来”。

“甬剧作为滩簧剧种,曾以现代剧创作引领风气之先,今天更需要与时代同频共振。”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、上海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,也是近期热门剧目越剧《我的大观园》的编剧。

他强调,要不断挖掘人物、故事,通过精品创作、文旅创作、新空间创作、影视剧创作等多种创作方式,打造新时代的代表作,构建代际之间的情感连接,增加理解与文化共鸣。

中国剧协原副主席季国平则从戏曲现代戏的视角切入,认为甬剧应探索“大滩簧概念下的新路子”,既要扎根传统声腔语言,又要创新表达形式。

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主任刘玉琴立足于“新大众文艺”的理念提出,甬剧应深挖本土文化底蕴,创新宣传推广方式,用好青春力量,让甬剧“在大众性与艺术性的张力中生长”。

甬剧《宝顺轮》剧照。

《宝顺轮》启航,历史题材的现代演绎

这场研讨会的另一焦点,是昨夜正式首演的甬剧《宝顺轮》。该剧以中国第一艘民营军舰“宝顺轮”为线索,讲述了宁波商帮抵御外敌、探索自强的一段传奇。

导演孙晓燕介绍,创作团队在题材上突破传统,融入了影视化配乐与油画质感舞美,以求创新。宋官林评价该剧“以全浙班底打造本土化作品”,既有大题材的气魄,又有人物命运的细腻描摹。

专家们亦为剧目打磨建言献策:

福建京剧院一级编剧陈欣欣从剧本、演出视频以及昨晚演出,“三度”观摩后感慨:“李海定一角要有点‘匪气’,才能彰显宁波商人敢为天下先的魄力。”

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沈勇则提出,可借“戏曲微短剧”等新形式延伸IP价值,让宝顺轮“驶”向更广阔的舞台;

……

《柔石桥》演出剧照。

从登上国家大剧院的《柔石桥》,到年轻观众多次“打卡”的实验甬剧,再到以苏醒为代表的年轻演员用方言和戏腔翻唱流行歌曲的“破圈”传播……近年来,甬剧向新求变的决心坚定。

“甬剧《宝顺轮》刚刚迎来正式首演,今天我们便带着舞台的‘余温’,邀请各位专家以真知灼见为甬剧‘把脉’,这份‘趁热打铁’的急切背后,也是业界、剧团对甬剧突围的深切期待。”宁波市演艺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林红说。

记者 张芯蕊 顾嘉懿

编辑 张颖

相关文章:

为甬剧发展“探路”,专家学者这样说05-22

长阳科技:基于公司在CPI领域战略布局 拟认购宁波惠之星约92.34万股股份05-20

畅游南北疆18天!首趟“长三角号”援疆银发专列宁波启程05-20

税务部门调查刘晓庆偷税 刘晓庆曾说偷税又不会死05-15

宁波大学:学生“住企”,趟出人才培养新路子05-13

港口航运板块高开,宁波海运涨停05-13

小长假激发消费新活力05-10

解码清代政商博弈的深度历史,《政商现形记》正式出版05-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