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7月10日-15日,2025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在北京和上海举行,今年的主题为“中国经济:开放与韧性共生长”。7月15日,“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·2025年轻人在想什么”分论坛上,复旦大学教授、商务部消费大数据实验室主任张伊娜发布《2025年轻人生活方式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,调研覆盖1018位18至35岁的青年群体,从十大生活方式趋势切入,描摹出这代年轻人关于“有用、好用、爱用”的三重价值坐标。
这份报告不仅是一次生活偏好的数据扫描,更是一次情感语言与社会结构的深度解码。情绪消费的全面崛起、AI伴侣的高频使用、搭子文化的社交革命、再利用经济的创意回潮,以及黄金等“情绪理财”标的的流行,让我们看见一代人如何将个体体验、文化自觉与工具理性融合为新的生活叙事。

从“性价比”到“情绪值”:年轻人重新定义“有用”
消费不再只是功能获取,更是情绪疗愈和身份表达。《报告》显示,99.9%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,其中56%选择“情感支持”类服务,如陪聊、陪玩、树洞平台等,尤其在26-30岁人群中最受欢迎。年轻人正在将原本被视为“非必要”的消费纳入日常预算。

相比物质占有,他们更在意消费带来的即时共鸣:一场CityWalk走心散步、一只Labubu盲盒的快乐、一份写着“加薪暴富”的金箔贴纸,都可能成为击中内心的小确幸。数据显示,情绪消费在总支出中的占比正在向“中间地带”集中,其中“占比21%-30%”的人群比去年增长了近8个百分点。这一趋势预示,情绪价值正从边缘支出跃升为刚需配置。
值得关注的是,兴趣消费、演出现场和“漂亮饭”等具有可见性和仪式感的消费场景,在18-25岁群体中尤其活跃,这意味着“被看见的情绪”同样构成决策因素。情绪成为生活坐标,消费也因此成为疗愈之路。
“搭子社会”崛起:社交方式从深交转向“按需组合”
当代年轻人的社交,不再追求“知己式”的深度绑定,而是强调功能对接和情绪响应的轻社交关系。《报告》显示,超过六成受访者在工作场合发展出活动“搭子”,其次是线下兴趣活动与线上社群平台。“搭子关系”的流行标志着社交正从稳定结构向高效模块转变。

这一趋势的背后,是个体边界意识的提升与生活节奏的加快。《报告》指出,年轻人偏爱“有社交边界的团建活动”(58.8%),同时保持对“1对1深度沟通”的渴望(52.36%),显示出他们在亲密关系与轻量社交之间取得新的平衡。
此外,“搭子”在满足兴趣共鸣的同时,也承担着情绪陪伴的功能。比如“骑行搭子”可能一年都未交换真名,但离职却像“小型分手”;而“奶茶搭子”在繁忙间隙提供的治愈,成为一种默契式的支持。这类关系强调低投入、高回应,与Z世代的社交哲学高度契合。
AI成生活合作者:年轻人将“数字人格”融入日常
AI从工具角色转变为生活合作者,正在深度介入年轻人的日常决策与情感管理。《报告》显示,三分之一的受访者为高频AI用户,其中18-25岁群体为主力军,他们在校园与职场中率先建立起“AI原生”的生活习惯。

这一代年轻人不再“适应AI”,而是在AI成为基础设施时成长。他们用AI查资料、写PPT、模考面试、规划旅行,甚至与AI“倾诉情绪”,让“数字人格”成为情绪陪伴者。数据显示,近半受访者至少为一个AI工具付费,其中创意和效率类工具最受欢迎,付费用户集中在低龄段,显示出从“尝鲜”向“订阅”的消费过渡。
典型场景如“AI找房”应用,自如平台数据显示,平均找房效率提升55%,极大缩短了决策路径。这意味着,AI不只是“帮你想”,而是“替你想”,并且更懂你想要什么。未来的数字生活,正被“理解人”的AI全面改写。
从“买新”到“再造”:物尽其用成为集体认同
这代年轻人集体掀起“再造思维”浪潮,从“买什么”转向“怎么用”,旧物新用、手工改造、低碳循环成为主流。《报告》指出,“变废为宝”类话题在社交平台的总浏览量已超4000万,DIY内容搜索量同比增长85%以上。

年轻人不再只是节俭,而是将再造视为审美与个性表达。例如,将无纺布袋改造成通勤包、奶茶杯变成绿植花盆,甚至用塑料水瓶DIY宠物饮水器。这类“反向创造”背后,是对资源尊重和生活主权的觉醒。
《报告》还指出,在闲鱼等二手平台上,90后已成为最活跃的交易群体,用户数突破3亿,日均发布超400万件商品。闲置经济不再是“穷学生”选择,而是被主流化、趣味化、创意化的生活方式。这也释放出一个信号:年轻人更愿意赋予物品新生命,而非无脑替换。
“去滤镜”回归现实:实用、在地与共鸣成消费新标准
“去滤镜”成为2025年年轻人的生活共识。消费不再为“洋气外壳”买单,而是精准追求实用性、情绪共鸣与文化认同。调研显示,近55%的受访者最容易被他人安利所影响,其次是商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(非遗等)与真实使用体验。

他们反感虚假包装,喜欢“简单、有质感、有情绪回响”的品牌。例如桂发祥等老字号因“真材实料”和“烟火气”重新受到欢迎;年轻人愿为具有非遗工艺的黄金饰品付费,而非为奢侈品牌溢价。
此外,环保理念也从理想主义变为日常选择。64%的受访者优先购买本地农产品与有机食品,超过一半使用二手平台或参与环保回收。从买新到可持续,从功能性到情感连接,这代人正在为真正“值得的生活”投票。

一代人的生活秩序,正在用选择重构
正如报告所总结的那样,年轻人的消费不仅仅是“买”,而是自我表达、社会回应与情绪疗愈的综合行为。他们用AI重构效率,用情绪定义“有用”,用搭子社交调节孤独,用旧物再造赋予生活美感,用在地文化拒绝悬浮叙事。
消费,不再是功能满足,而是生活哲学的一部分。技术不是冷冰冰的逻辑,而是有温度的伙伴。他们的钱,正花在新的“刀刃”上——要有用、好用、爱用,还要有共鸣、有感、有光。

这份《2025年轻人生活方式报告》,是对时代精神的一次精准捕捉,也是对未来生活图景的前瞻想象。
联合发布:新京报贝壳财经商务部消费大数据实验室
出品⼈:苏曼丽
统筹:张泉薇 任娇
记者:董怡楠
撰写:杨一凡
设计:朱静晖 任婉晴
编辑:杨娟娟
校对:杨利 陈荻雁 柳宝庆
相关文章:
买盲盒、用AI、改奶茶杯:这届年轻人可把生活玩明白了07-17
新余队打进“赣超”联赛第一粒进球07-14
鹿晗账号解禁后首晒自拍,展示自己的新发色,解禁一周涨粉超400万07-13
库尔德工人党开始解除武装 土耳其总统盼“持久和平”07-12
特斯拉正式进军印度市场07-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