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实时讯息>

全国游客暑期打卡古琴台:知音文化在这里具象化了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7-27 16:31:00    

暑期的古琴台,总能遇见拖着行李箱的年轻游客——他们换上广袖汉服,模仿抚琴姿态拍照,用相机记录建筑的飞檐与月湖的波光。长江日报记者近日探访发现,承载着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传说的古琴台,正以建筑、互动、体验为笔,将“知音文化”化作可触可感的具象风景,成为全国游客暑期解锁传统文化的热门打卡地。

古琴台。实习生韩思琪摄

知音文化根植风景里

有着千年文脉的古琴台,其建筑亦是历史的见证者与传承者。2024年4月,“修旧如旧”的古琴台,再度面向大众开放,保留知音文化内核,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“琴台”与“高山流水”相呼应。记者黄丽娟摄

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,相传为伯牙抚琴之处,中央刻有“琴台”二字的方碑,字迹相传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。四周的石栏围砌,栏板上刻有“伯牙摔琴谢知音”的浮雕图。吉林游客海峰仔细看着浮雕感叹:“古琴台美得很别致,很宁静。漫步其中,我对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本身、对知音文化都有了更深的理解。”

穿着古装的游客在古琴台拍照。吉林游客供图

来自湖南大学的大二学生小晋和朋友拖着行李箱、穿着精致的古装前来打卡拍照。在她的相机里,飞檐斗拱的建筑庄重肃穆,“高山流水”匾额高悬其上。“伯牙亭”翼然临水,引人遐想当年琴师在此抚琴的孤高身影。小晋说,以前读高山流水的故事,总觉得是模糊的意境,如今站在古人抚琴的地方,才明白古人会将情谊藏在亭台布局里,“美好是可以被感知的”。

互动让千年文化 “活” 起来

古琴台作为知音文化的重要载体,其精神内核早已与城市的底蕴紧密相连。2003年,古琴艺术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“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”。于2024年重新开放的古琴台,积极开展琴台雅集和主题文化沙龙活动,成为“知音湖北 遇见无处不在”的核心名片。

游客弹奏古琴。 记者黄丽娟摄

在古琴台广场的水池边,一张不锈钢古琴放置于石台上,琴身呈黑色,长近2米,通体是坚硬钢材,确保来往游客都可上手试弹而不必担心将琴损坏。不少游客在此拍照打卡、试弹古琴。“刚才上手弹奏了一会,音质跟古琴差不多,觉得非常新奇。”市民刘先生带着女儿来游玩,并为孩子讲述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的动人传说与古琴台的悠久历史。

书法亭,游客提笔书写。实习生 韩思琪摄

就在古琴不远处,书法亭里,两位游客正在提笔书写。景区内,在“琴园”“琴堂”“高山流水馆”等多个展馆都有互动设计,游客可尝试自制一把个人专属的电子古琴,或在屏幕上尝试弹奏一段古琴曲目,体验感拉满。

期待更深度的“知音共鸣”

景区里,穿汉服游园的年轻人成了一道风景。他们提着裙摆走过碑廊,再到月湖边以琴台为背景录下古风视频。“这里的建筑太适合汉服了,每一帧都像从故事里走出来的。”来自成都的小李说,景区内要是能有古琴妆造体验就更好了。

导游小路带着来自广东的三位游客在园区游览。她表示,现在游客不仅想观景,更想“代入”。可以设计“寻找知音”的实景剧本游,让年轻游客、亲子家庭在互动中扮演角色,肯定能更懂这份知音文化。大学生小朱期待推出更多设计精巧的文创产品,“比如刻有知音诗句的书签、能弹出简单旋律的迷你古琴,让知音文化可带走、可传播”。

傍晚的古琴台,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带着不同的收获离开——或许是一张汉服照片,或许是亲手弹出的旋律,或许是对“知音”二字更真切的理解。在这里,知音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,而是亭台的光影、琴弦的震动、人与人之间的共鸣,这正是古琴台在暑期吸引无数游客的秘密。

(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实习生韩思琪 朱芷维)

相关文章:

全国游客暑期打卡古琴台:知音文化在这里具象化了07-27

江苏数字文化产业按下“加速键” 三年行动计划擘画8000亿元发展蓝图07-25

第三届肥东大暑民俗节引爆夏日狂欢07-20

洪洞大槐树景区孝德文化节 NPC互动解锁暑期游玩新体验07-17

东北人热到去海南避暑,三亚酒店又火了07-16

五星级酒店护栏不稳致9个月婴儿摔落、父亲骨折?三亚深夜通报07-15

非遗儿童剧《猪宝宝的一家》青岛首演,开启“景区+非遗”文旅融合新篇07-12

古董丝巾艺术展在武汉中瑛街启幕07-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