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实时讯息>

智慧大棚奏响“绿色交响曲”:马庄村科技种出“聚宝盆”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16 18:07:00    

全媒体记者 张军红 袁野 陈威猛

4月15日,走进驿城区顺河街道马庄村赵庄组的蔬菜大棚内,湿热的泥土气息裹挟着植物的清香扑面而来,种植户们正在为豆角苗吊绳,绳子划过支架的“沙沙”声与滴灌系统的“滋滋”水声交织,勾勒出一幅繁忙而有序的春耕图景。

在种植户杨中正的大棚里,豆角苗正顺着新吊的绳子向上攀爬,叶片上的水珠在温控系统的暖风中轻轻颤动。“以前种露天菜,一场冰雹就能绝收,现在大棚有了‘智慧大脑’,温度低于18℃自动升温,湿度超过75%通风口就会打开,病虫害少了,产量比以前翻了两番。”说话间,杨中正顺手摘下一片附着黄色粘虫板的豆角叶,“农技专家每周来教生物防治,现在我们都学会用‘以虫治虫’防治技能了。”

62岁的村民乔玉凤正蹲在隔壁棚间苗。“年纪大了去不了远方,现在每天在棚里干活,80元一天,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,还能给孙子做饭。”她指着棚外新修的水泥路,电动三轮车正载着有机肥径直开到棚口,“以前扛着锄头走泥路,现在干活轻松多了,大棚就是咱的‘聚宝盆’。”

沿着田垄前行,年轻的种植户高金伟正在给豆苗拔草:“这些小苗就是我们的‘绿色银行’!政府每亩补贴3000元建棚,农技站专家连施肥配方都给调好,一棚豆角能卖3万多元,比在城里打工强多了。”她的话里透着自豪,“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,现在大棚建起来、技术学回来,去年就有25个年轻人返乡,合作社还打算上自动分拣设备。”

据马庄村党支部书记介绍,该村通过“合作社+农户+农技”模式,累计投入财政补贴230万元,建成标准化大棚130亩,引进荷兰豆、水果黄瓜等15个高效品种,年销售额突破600万元。“下一步,我们计划打造‘大棚采摘园’,让市民体验农耕乐趣,还要建冷藏库延长产业链。”他望着连片的大棚,目光坚定,“这些会‘生金’的大棚,就是咱们村最实在的‘振兴施工图’。”(编辑 詹云清)

相关文章:

关税涨价后,跨境卖家寻找新生意04-28

科创板平均股价29.59元,11股股价超200元04-25

“食享5·19,寻味之旅”  2025年“5·19中国旅游日”美食特惠活动亮点纷呈04-25

上海新房市场频现高认购率, “好房子”驱动居住升级热潮04-25

魏建平到延津县封丘县调研麦田管理工作04-23

雷克萨斯纯电动项目落子上海金山 丰田中国总经理上田达郎:这里将诞生丰田最先进的电动化技术04-22

尔康制药:第一季度净利润2811.26万元,同比增长868.91%04-22

山外山:业绩增长显著 多领域布局推进04-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