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实时讯息>

品味遵义︱梦回老城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5-11 16:35:00    

遵义老城。(湘黔 摄)

播州第十二代土司杨轸是个能人。史称他“美髯长身,状貌瑰伟,刚果勇决,人服其能”。杨轸也是一个怪人。相传他驯养了一只猛虎,平时当宠物玩,出门当马驾车。

一个春和景明的午后,杨轸驾着他的虎车,从白锦堡出发,一路向北疾驰而去。

“吁……”他在一个地方停了下来。

极目所望,这里三面环山,一面临水,地形峡险,云蒸霞蔚,良田美景一览无余。

“好一处风水宝地!”杨轸兴奋地挥舞着鞭子,吩咐左右道:“我要在这里建一座大大的城。”

遵义老城航拍。(肖时雨 摄)

此处宝地名曰穆家川,被播州的另一望族老穆家占着。既然老杨家看上了,自然免不了一场刀兵纷争。战争的结果,毫无悬念,杨家再次完胜。

杨轸“虎车定遵义”,播州治所由白锦堡迁至穆家川,由此开启遵义800余年的城建史。这一年,是南宋淳熙三年,公元1176年。以后,不论叫遵义府城,还是遵义老城,遵义的根脉都留在了这里。

杨轸颇具眼光和格局。明明自己有三个儿子,非要把大位传给侄子杨粲,理由是杨粲最具才干。

遵义捞沙巷。(张倪虹 摄)

不负伯父所托,杨粲是一位更为出色的土司,生性宽厚、德才兼备、笃信好学。他对内修文、轻徭薄赋、对外开疆,使得播州经济发展、社会稳定、文教昌明,开创播州百年盛世。此时的播州城,四通八达,相当繁华。史载,除西门外,东、南、北、水洞等几个门都有大路可通,阡陌纵横,千里逢迎。

和所有宋代城市一样,播州城不再承担单一的行政功能或者军事功能,而是实行“坊市合一”,居民区与商业区都是开放式的,商业活动的时间、地点都不受限制。市列珠玑,户盈罗绮,街巷中店铺林立,酒楼茶馆、勾栏瓦肆、作坊邸店栉比鳞次,各种土特商品也是琳琅满目,应有尽有。

遵义老城湘江河畔夜景。(张倪虹 摄)

又是一个上元节。杨长官只身步入街市,与民同乐。一盏盏异彩纷呈的灯,在黑夜中绽放出璀璨的光彩,三三两两赏灯的人说着笑着从他身畔经过。“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”不远处是灯火迷离的湘江河,隐隐有婉转的骊歌从河边飘来。漫步在亭台轩榭间,眼波流转,相视笑起,该是怎样的一种心动呢?静立良久,蓦然回首,亦沉醉在这灯火阑珊处。

满城灯如昼,今夜最繁华,此般景致,时光恍若倒流。八百年前的大宋,政通人和时的播州,正是这般繁华悠闲。

遵义老城杨柳街。(朱进 摄)

以后的播州城,建有三街六巷。三街即梧桐街、杨柳街、朝天街,六巷为捞沙巷、狗头巷、尚家巷、何家巷、姚家巷、丁家巷。何家巷口建有三官楼,是当时遵义最高的建筑,有“危楼百尺,耸入天际,称胜遵城”的描述。

历史轻轻翻过几页,就是几百年的跨度。到了明万历二十八年,一场惨烈的战事让播州土司土崩瓦解,播州不可避免地“改土归流”,其故地划为遵义和平越军民府,分属川贵两省。

次年,朝廷决定在播州城废墟上重建遵义府城。因战争逃散的居民尚未返城,遂调兵士于湘江西岸筑城。将原有的土城墙“改筑石城,石少者以砖代之”。城墙西南绕山巅,无壕;东北临湘江为池。城墙高三丈,长近千尺,垛口一千七百八十二个。建东、南、西、北四城门,分别称为宣仁门、阳明门、怀德门、望京门,城门上建城楼。

遵义老城杨柳街老围墙。(杨溢 摄)

千百年来,丰厚的历史积淀,在这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土司文化、古城文化、长征文化……诸多特色文化元素会聚一堂,使遵义老城成为充满吸引力的历史文化街区。

八百年岁月流逝、风雨苍黄,抹去了太多的印记,但这里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瓦,还有淡淡的烟火气息,都在浅吟低唱这古往今来的繁华和韵味。

来源: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

作者:舟楫

责任编辑:李俊 欧阳博婧 朱音

相关文章:

品味遵义︱梦回老城05-11

渤海潮评 | 深耕网红经济 绘就消费新卷05-10

敦煌:以文明沃土育时代新苗05-08

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民间传说故事05-08

海南“五一”假期旅游市场火爆 接待游客近389万人次05-06

“趵突泉”命名者竟是他!05-06

文旅观察|“五一”成绩亮眼!一场文旅大会如何带火德州05-05

长线游、县域游、主题游等持续升温 假期文旅市场供需两旺05-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