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饮食文化中,像“腌笃鲜”这样以“鲜”闻名的菜不胜枚举。俗话说,“一招鲜,吃遍天”。可究竟什么是“鲜”?“鲜”又与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关联呢?
“鲜”,究竟从何而来?
1908年,日本学者首次在海带中分离出谷氨酸,并提出鲜味概念。直到20世纪80年代,鲜味才被人们认知为一种基本味觉,主要是指谷氨酸钠的味道。
“味觉是一种感官体验,而非引发这些表征的物质,鲜味也如此。而‘鲜’是用来解释人类口腔对食物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专属感知。”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夏宁介绍,目前已知的鲜味成分主要为氨基酸类其衍生物、有机酸类、核苷酸及其衍生物、肽类等。

图片由AI生成
从古至今,为何食必求鲜?
“其肴维何?炰鳖鲜鱼”。《诗经》中有以鲜活鱼鳖为宴席至味。清代美食家袁枚在《随园食单》中写道:“物味取鲜,全在起锅时极锋而试”,“煨鲜菱,以鸡汤滚之”。从古至今,食必求鲜,这有何科学依据?
“从营养学的角度看,适量的鲜味物质可以刺激食欲,增加唾液分泌、促进胃酸分泌;也可缓解食欲不佳,提升营养物质的摄入。而且,鲜味食物会让大脑产生愉悦感,释放多巴胺。”夏宁说。
“这是因为,人体的肠胃区域存在谷氨酸的接受体,通过这些受体,能促进蛋白质的消化和胃排空。”中国营养学会膳食与烹饪营养分会秘书长、青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李克磊解释道。
在日本学者发现谷氨酸盐后,世界上第一款人工鲜味——味精诞生。它不仅让鲜味更加突出,还简化了烦琐的烹饪过程,给家庭烹饪带来非常大的变化。
“鲜”,健康吗?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味精带来的“鲜”也打了个问号——真的健康吗?
尤其在部分餐馆和外卖食品中,的的确确存在过量使用味精等调味品的问题。在北京工作的90后女生小叶喜爱烹饪,每天都带饭上班,她告诉记者,外面的食物通常会放很多调料增鲜,味道虽好,但觉得不利于健康。
对于人们的这些顾虑,李克磊说,大可不必谈“鲜”色变,“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味精等鲜味剂会导致脱发、癌症等疾病的发生”。
但确实,为了提鲜,越来越多食品添加剂中加入了种类繁多的化学物质,这也让人们对食品添加剂这类提鲜产品产生担忧。
对此,李克磊表示:“适当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不会损害身体健康,还可以保持食物新鲜、提升其口感。”
“关键看使用的添加剂是否在国家规定的目录中,正常合规合法使用不会有影响,问题主要出现在违规添加、非法添加和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。”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程江华直言,“食品从生产、运输、销售到最后食用,中间至少有几个月的时间,如何保证食物品质和安全?一方面要通过工厂的技术和管理来控制;另一方面,食品添加剂也起着很大作用。”
至于家庭烹饪,李克磊提醒:“日常生活中,味精要尽量避免长时间高温烹饪,因为高温会使部分味精变成焦谷氨酸钠,导致鲜味流失。”
(来源:光明日报)
相关文章:
味精真的健康吗?究竟什么是“鲜”?05-18
营养科医生夏燕琼:一瓶可乐轻松超过一天添加糖摄入标准05-17
“健康学校巡礼”首站走进广州开元学校!开元国粹科学馆开馆05-11
好消息!苏州医务人员免费游园!05-11
五一假期食品安全健康提示:郊游采摘需谨慎05-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