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广州街头一辆公交车出圈了。
车身上印满了:
"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!”
“广州很热!热就要多冲凉!冲凉当然用「浅香」「浅香」啦!"

一串看似手滑的发疯文案,瞬间点燃了夏日话题,冲上广东多地抖音热榜。从天河到番禺,从汕头到韶关,这辆“弹幕公交”短短几天就刷屏广东人的社交平台。网友们纷纷晒图打卡,连平时不怎么发圈的阿叔都忍不住拍照:"热到顶唔顺!呢部公交讲出我心声!"


明眼人一看便知,这是广东本土品牌浅香的手笔。为什么这样“简单粗暴”的广告在广东能引起共鸣?原因很简单,务实的广东人骨子里就不喜欢装。
在这个人人短裤配拖鞋的城市里,比起高大上的情怀和概念,广东人更相信那些接地气、说人话的品牌。你跟广东人谈"工匠精神",不如直接说"这个好用不贵";你跟他们讲"品牌理念",不如来句"街坊们都在用"。实用至上,才是广东人偏好的流量密码。
从这次的“弹幕公交”就能看出,浅香特别懂得如何和广东人对话。重复的"热"字营造出强烈的情境感和紧迫感,精准契合了消费者在高温天气下的真实感受。"冲凉"二字,瞬间拉近了品牌与广东消费者的心理距离。而且在各地发布高温预警的广东,“一天冲三次凉”是广东人实实在在的生活需求。文案乍一看很粗糙,但却是最地道的广东表达。

更妙的是浅香选择了公交车作为传播的载体。在广东生活过的人都有过在公交站等车被太阳暴晒的经历,都能秒懂那种热到怀疑人生的感受。在这个日常通勤场景,这句广告语,更像是一次对广东人集体心理的精准狙击。浅香把这种共同体验放大,然后实实在在地告诉你:"天热了,多冲凉,冲凉就用我们家的。"
不需要华丽的修辞,不需要复杂的概念包装,这种"去修饰化"的表达方式,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反而显得格外珍贵。它不是在推销产品,而是在提供解决方案。消费者在看到这条广告时,首先感受到的是对自身处境的理解和认同,然后才是对产品的关注。当品牌能够准确识别并回应消费者的真实痛点时,更容易触发购买决策。
“弹幕公交”在高频触达之余,还形成了一个巧妙的传播链条:乘客在车上看到广告,下车后会忍不住拍照分享到社交媒体,形成"线下体验→线上传播→社交裂变"的完整传播路径。这种UGC的传播效果,往往比品牌自己的营销投入更有说服力。

如今玩抽象整活的品牌很多,但并不是每个品牌都敢用这么接地气的话术,浅香敢,是因为它清楚自己的受众是谁。如果仔细梳理浅香的发展轨迹,你会发现“弹幕公交”并非心血来潮的创意,而是其本土化战略的有机延续。
今年春节前,一辆满载活鸡的货车在广东街头巡游,引来了全城围观。买浅香送活鸡,看似非常"土味",实际上精准抓住了广东人逢年过节“无鸡不成宴”的心理。这场"活鸡巡礼"放在其他地区可能难以理解,但在广东本土却产生了非常不错的话题效应。

除了创意话题,浅香还深入广东高校和体育赛事现场,从暨大、广外的高校行,到汕头马拉松、广州100越野赛、大运会,通过互动体验建立品牌认知,再将线下体验转化为线上社交传播,精准触达广东Z时代群体。

在巴黎奥运期间,浅香还受广东广播电视台体育频道邀请,联合推出《来自广东的礼物》栏目,特邀广绣非遗传承人唐晓玲定制"有浅香自Canton来"礼盒,将广绣手工艺品和浅香产品一起送到巴黎,在海外打开知名度。

在产品开发上,浅香避开了传统洗护的红海竞争,选择结合本地文化在细分赛道建立优势。"茶醒醒"系列融合东方花果茶香调,青柠单丛、丹桂龙井、玫瑰普洱,将广东传统茶文化与现代香氛概念结合。而这次“弹幕公交”则顺势主推应季的“微醺瓶”荔枝香氛。通过挖掘和放大广东本土文化特色,浅香逐渐建立了与消费者的深度情感连接。

全球化大背景下,区域化策略的价值往往被低估。大牌营销追求"大而全",想要覆盖所有人群,结果就是谁都不得罪,但也谁都无法深度触达。
随着地域文化自信的崛起,文化认同正在成为品牌建设的重要资产。浅香始终围绕广东本土文化做文章,不仅体现了品牌对自身定位的清晰认知,同时还通过差异化定位,在细分市场中建立了竞争优势。
在这个"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"的夏天,浅香用一句最朴实的广东话,撬动了整个城市的情感共鸣。这告诉我们,有时候品牌营销的破圈,不在于概念有多高大上,而在于你是否真的理解消费者在想什么、需要什么。当所有品牌都在追求"高级感"时,敢于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与消费者对话,或许才是真正的差异化。
相关文章:
浅香“弹幕公交”火遍广东,一句“热热热热”如何击中广东人的心07-25
揽下百万高校毕业生,广东彰显大省担当07-24
中国残联:第二期三年行动的核心就是把“大水漫灌”变成“精准滴灌”07-16
武汉90岁高龄的爷爷迷路后从汉阳转到黄陂,网友:只能说武汉的公交太发达了!07-11
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07-11
鲜桃旺销甜蜜增收07-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