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蜀国,上到蜀王,下到平民,都热爱船棺葬,就是把棺材做成船的造型,死后躺在里面。比如成都商业街船棺墓,就埋着春秋晚期的蜀王,或蜀王家族的这帮人。里面那些大船棺,是用一整棵大的金丝楠木,中间挖空,再加工成船的造型,船头翘起。一号、二号大船棺里面,还随葬着漆大鼓和各种画着龙的漆家具。漆器比铜器还珍贵,船棺里面这么多画着龙的漆器,应该是蜀王和贵族老爷们用的。

成都商业街大墓大船棺发掘现场。作者供图

成都商业街大船棺墓出土的高等级漆器。作者供图
但是古蜀人也不是一开始就玩船棺的,三星堆就没有这东西。船棺在巴蜀的流行,要晚到春秋战国时期了,这个时期也就是古蜀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“开明”王朝。建立这个王朝的酋长,一开场就以能在水中复活、堪称诈尸表演的造型,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《蜀王本纪》说,酋长鳖令(或叫鳖灵)死后,他的尸体在长江上漂流,居然逆流而上,漂到了成都,然后发生了惊悚的尸体复活。当时蜀王宝座,还是杜宇部落的酋长在位,亲切地接见了这位据说是治(诈)水(尸)专家的鳖令先生。(《太平御览》卷八百八十八引《蜀王本纪》:“荆有一人,名鳖灵,其尸亡去,荆人求之不得。鳖灵尸至蜀,复生,蜀王以为相。”《后汉书·张衡列传》李贤注引《蜀王本纪》:“荆人鳖令死,其尸流亡,随江水上至成都,见蜀王杜宇,杜宇立以为相。”)
从这个死而复活的奇异故事里面,能看出鳖令这个部族,尤其是部族酋长,水性特别好,而且能在江水中复活。联系到鳖令部族建立的开明王朝,特别流行船棺葬,那就能推断,这种在水中的死亡和复活,很可能是通过坐船来完成的。鳖令的尸体或者灵魂在江上漂流,也是借助了船。船棺,象征的就是这样一种鬼神和宗教的交通工具。
开明王朝蜀人擅长造船
三星堆的时候,蜀人好像和造船的关系不那么密切。但是到了春秋战国的开明王朝时期,蜀人变得特别能造船,而且给中原地区的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,就是又能造大船,而且船的质量还特别高。其中还有一些另类和神奇的船,比如蜀王专门坐的“鹦鹉舟”之类。
《蜀王本纪》就说,蜀王有私家豪华游轮“鹦鹉舟”。到了秦国统治巴蜀以后,居然能够从巴蜀调动一万艘大船,顺着长江去打楚国。(《蜀王本纪》:“蜀王有鹦武舟。秦为太白船万艘,欲以攻楚。秦为舶舡万艘,欲攻楚。”)
巴蜀的大船特别多,从战国一直到秦朝以后,很多人都谈到巴蜀的大船装满士兵和粮食,顺着岷江、长江,几天之内就能穿过三峡,打到湖北的楚国去。一万艘大船,运送十万个士兵,看来当时巴蜀的大船一艘能运送十个士兵,以及他们吃的粮食和装备之类的。巴蜀地区,可以说是个巨大的造船基地。
从开明王朝以来,巴蜀就擅长造船,熟悉在水上跑来跑去,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。当时中原地区的各路大哥们,一提到巴蜀,都会说,这地方产大船啊。
大哥们说得还真没错,巴蜀不单产大船,从蜀王一直到蜀王的马仔们,不但热爱开大船,而且死后都要躺在船棺里面,升天去见祖宗。
《汉书》中讲,西汉早期,汉文帝有个男宠叫邓通,是四川夹江人,水性特别好,擅长用竹竿撑船。汉文帝有次做梦,梦见被撑船的人推到天上去。梦醒以后,就找人照着梦中撑船人的长相,果然找到了邓通。说你姓邓,“邓”的谐音就是登天的“登”啊,太有缘分了。于是小邓就在皇上身边留下来,成了汉文帝的男宠。(《史记·佞幸列传》:“邓通,蜀郡南安人也,以濯船为黄头郎。孝文帝梦欲上天,不能,有一黄头郎推上天,顾见其衣尻带后穿。觉而之渐台,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,见邓通,其衣后穿,梦中所见也。召问其名姓,姓邓,名通。邓犹登也,文帝甚说,尊幸之,日日异。”)
那时候巴蜀还没汉化,邓通从小成长的环境,就是鳖令以来的巴蜀文化,水性好,爱划船,而且相信撑船能上天或复活。也许汉文帝早就认识了邓通,也从邓通这了解到巴蜀地区的传说,通过撑船、坐船能帮人的灵魂飞到天上去。于是,干脆就用了这个来自巴蜀的神奇故事,让邓通“洗白”为自己的福星,以便常伴左右。
船助巴蜀人灵魂复活
古蜀人的船棺,看起来挺神秘,很多人都有猜想,蜀王和他的马仔们,他们的死后世界,居然是躺在大船里面,到底是要漂到哪去啊?蜀人邓通的这个故事,或许能提供一点蛛丝马迹。
在古代巴蜀一些文献中,能看到远古时期巫师坐船,跳入水中然后又复活的巫术表演痕迹。比如《水经注》里面就引用到《益部耆旧传》中的一个巴蜀故事,说汉代有个张真,在长江上翻船,找不到遗体。他的妻子叫黄帛,就前往沉船的地点,沉入深渊,在十四天后,拉着张真的手,从水中游出来。(《水经注》卷三十三“江水”,引《益部耆旧传》:“张真妻,黄氏女也,名帛。真乘船覆没,求尸不得。帛至没处滩头,仰天而叹,遂自沉渊。积十四日,帛持真手于滩下出。”)
不要看这个故事荒诞不经,其实能反映出古蜀人怎么看水和船,还有灵魂这些问题。故事里面的黄帛,其实应该是个女巫,故事要表现的,就是女巫能进入水中,帮助坐船的死者复活。江水、尸体、复活,这些元素,和蜀王鳖令复活的故事有很多相同的地方。而这个故事里面,特别强调了复活的张真,是“乘船”的。
鳖令传说的最早版本,应该也是有船的。在巴蜀的各种传说中,通过坐船,把死者复活,甚至灵魂登天,可以联系在一起。
《水经注》《华阳国志》《后汉书》《搜神记》等古书,还讲了一个巴蜀地区长江中,船、女巫和灵魂复活的故事,内容基本大同小异。说东汉的汉顺帝时期,有个叫“先尼和”或者叫“叔先泥和”的人,是个县级公务员。他走水路前往巴郡去出差,结果船只沉没。他的女儿叫“络”或者叫“雄”,应该是个女巫。络坐着小船,开到父亲沉没的地点,然后沉入水中,六天之后,和父亲一起从水中复活。(《水经注》卷三十三“江水”,“县长赵祉遣吏先尼和,以永建元年十二月,诣巴郡,没死成湍滩,予贤求丧不得。女络,年二十五岁,有二子,五岁以还。至二年二月十五日,尚不得丧、络乃乘小船,至父没处,哀哭自沉。见梦告贤曰: 至二十一日,与父俱出。至日,父子果浮出江上。”其他古书的记载类似。)
这个故事和黄帛的那个传说很相似,《华阳国志》明朝人的小注就讲到这一点。该故事核心元素也是巴蜀的女巫坐船潜入水中,帮助死者的灵魂出水,最后复活或者成仙。把这两个汉代女巫坐船和复活的故事,蜀王鳖令复活,以及蜀人邓通帮助汉文帝登天的故事,全部串起来看,就不难看出一以贯之的主题。
这些故事中,巫师都坐船或者撑船,去帮助死者出水复活,或者成仙和登天。这就是说,春秋战国以来的巴蜀文化中,船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,而是一种巫师驾驶的“高科技”神器。通过这个神器,蜀王和各路大哥们,死后模拟在水中漂流,并在巫师的帮助下,就能复活或者成仙。
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,也有死者坐船前往另一个世界的信仰。比如古埃及人,就认为太阳神会坐着太阳船穿过夜晚,第二天迎来光明。所以法老死后也会坐着太阳船,穿过冥界最后复活。1954年在吉萨大金字塔附近,就发现过法老胡夫的太阳船,有43.6米长,1987年在附近又发现一条太阳船。后来中王国、新王国的法老,也都继续用太阳船,也有相应的考古发现。
在古代北欧的酋长,也使用船来埋葬,所以有船墓。比如萨顿胡船棺,就是一条27米长的船,里面随葬着这个酋长的金银、宝石和武器之类。奥瑟贝格船棺里面,还有随葬的人、车、马、狗和各种家具之类。
在古老的原始宗教“萨满教”里面,有一种让死者乘坐的船,船会带着死者回到祖先和最初的家乡那里。比如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、印尼原住民那里就有这种信仰。有的萨满巫师在精神恍惚之中,也坐船升天。一些船上还有象征通往天界的神树,可能是长矛或梯子之类的形象。在东南亚,一些讲述这种升天旅程的人,就是专门的女性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巴蜀那些女巫、坐船、灵魂复活的传说,就符合萨满教的这些基本特征。巴蜀船棺里面,也经常随葬着长矛之类的武器,可能就是神树的象征。在成都商业街船棺的8号棺船头上,就有一个巴蜀符号(见下图),这个船头的符号像是一株植物,可能也和通往天上的神树象征有关系。

成都商业街船棺的8号棺船头上的巴蜀符号。作者供图
一些船棺里面,也有文字符号的东西。比如在德阳什邡城关战国墓地,应该是开明王朝时期,蜀人内部一个诸侯等级小国的地盘。其中有个33号船棺墓,也装着长矛、漆器、玛瑙之类的东西陪葬,而且还出土了两个铜印。其中一个铜印上,是巴蜀文字,其中一面有一个青铜编钟和一个装酒的青铜尊,加在一起的意思,就是宗教祭祀。酒拿来请大神喝,编钟奏乐请大神欣赏。持有这个铜印,至少是和神灵打交道的身份。
铜印的背面,上面可能借用了一些汉字的表达方法,一些人把上面的文字,解读成“十(什)方(邡)雄王”。这个读法不一定对,但古蜀人的文字符号中吸收或借用一些常见汉字,应该是个自然现象,特别是“王”字,在巴蜀印章里面很常见。大概当时巴蜀很多大大小小的酋长,都自我感觉良好,都借用汉字的“王”来自称。什邡这地方的部族酋长,也是个土王了。

什邡33号船棺墓出土的铜印正反面。作者供图
这个船棺,不一定就是什邡酋长本人的。但这个铜印,应该是当时酋长制作的,意思也比较清楚,这个土王,在宗教上能沟通各路大神,在政治上也是个当地地头蛇的“王”。至于这个印章,后来是怎么变成33号船棺墓主随葬品的,就不清楚了。也许墓主就是什邡酋长,也许是什邡酋长赏给他的宝物,或者是通过其他手段获得的。
但不管怎么说,拿这个文字符号和信息量很丰富的印章陪葬,还是要显示出船棺墓主是“有格调”“有身份”的。
当然了,船棺只是一种棺材的造型,表达的是希望墓主人灵魂复活或成仙之类的寓意,也并不是只有蜀王、酋长们才能享有的。

普通平民的简单船棺,只随葬一件磨石。金沙“国际花园”地点M848。作者供图
其实在巴蜀的考古中,最常见的还是普通船棺,船棺不是特别大,随葬品也不多。比如在成都金沙遗址“国际花园”地点,挖出来的那些船棺,和现代“国际花园”这名称的高大上之间就一点也不搭调,一些墓就简单随葬一些陶器、陶纺轮、磨刀石之类的玩意儿。说白了,上有所好,下必效之。
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战国楚简,其中有一篇叫“治政之道”,说得很明白:“上风,下草。上之所好,下亦好之”。意思就是说,上面的贵族,就像是一阵风一样,他们喜欢啥,就等于风往哪吹,老百姓们其实都是墙头草,就顺着风的方向走。
这类例子其实很多,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说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,“一国尽服紫”;楚文王喜欢戴獬冠,“楚国效之”(《淮南子·主术》);东晋宰相王导穿布衣上朝,全社会纷纷效仿,也都跟着不穿丝绸,而是穿布衣。
古蜀国其实也一样,既然开明王朝,从蜀王到贵族老爷们都用船棺,那普通民众自然也就跟着学。老爷们死后坐上船棺能升仙,咱们大老粗,也跟着一起沾沾仙气儿。
• (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报立场)
李竞恒
责编 辛省志
相关文章:
船棺:古巴蜀人水中成仙的交通工具05-21
时政微视频丨瞰上海04-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