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救助经办人少事多怎么办?困难群众办事不顺畅怎么办?记者从烟台市大数据局获悉,围绕社会救助业务等核心场景,我市加速推进AI融合实践,构建社会救助一体化辅助审核模型、保障待遇一体化动态监测模型和服务流程一体化监督管理模型,助力社会救助赋能增效,让救助温暖可感可及。
经办效能
从“人工筛查”迈向“数据智审”
申请社会救助,首先要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对评估,这涉及社保、存款、纳税等多个事项,往往给人工筛查增加了时间成本。
依托市大数据局搭建的算力资源和大模型底座,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在省内率先将“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”与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-R1完成对接,与20个部门、52家银行、44家保险机构等116个数据源进行数据交换,由大模型对社保、投资、纳税、存款等50类300多项经济状况数据资源进行多源数据语义融合,构建机动车现值、赡养费、务农务工收入、家庭支出等12个核算评估子模型,实现对救助申请家庭的全面评估分析,将评估情况与特困、低保、低边、刚支、低收入5类保障标准自下而上依次匹配,由AI对申请家庭应享受的救助待遇做出初步判断。这样一来,人工预审时间缩短80%以上。
审核评估也涉及多个部门,为此,我市开展全市社会救助“云助联办”改革试点和“五合一”集成办试点,利用镇街社会救助“一门受理”综合服务窗口和“爱山东”移动应用程序,建立3个部门7类救助业务集成办理机制,以福山区为试点建立7个部门15类救助业务“受理—办理”双向反馈机制,实现“救助申请—智能评估—待遇经办”一人一条救助链全闭环管理。
监测效能
从“人海摸排”迈向“数据检索”
我市率先将“镇街综合数据平台”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”等3个平台融合贯通,形成集数据汇集、分析于一体的市数字民政一体化监管“一库五系统”数据治理架构,整合“民生保障”和“补贴认证”2类11项民政应用,覆盖救助业务动态感知、应享未享、应退未退等典型风险场景,清洗分析生存、患病、残疾等29类政务监测数据,累计下发预警信息7.3万条、核实率达99.4%,3154人纳入低保、特困等民政救助范围。
在监测业务上,142个监测模型指标同步应用于未成年人保护、高龄补贴等6类主动服务场景。汇聚60岁以上老年人口250万人,定期比对高龄补贴发放信息和2.2万名机构老年人住院时间;构建“信息核对+收养评估”“动态监测+智能预警”7类儿童监测模型,将1.1万人纳入孤困、留守、流动儿童主题数据库;打造“微心愿”应用程序,为3类民政服务对象链接全市40家社工机构和90家志愿服务组织,一站式实现政社联动、供需智配,回应服务诉求;接入短信服务平台和公安、城管等6个部门的1538个视频监控,3分钟形成调度指令,30分钟完成流浪乞讨救助服务。
监测覆盖面广了,监测的人群也随之增加。今年以来,已累计核对城乡低保、困难职工等8类低收入人口13.6万人次。
服务效能
从“人盯流程”迈向“数据驱动”
食堂建在哪儿,不能靠拍脑袋,必须有科学的决策依据。莱山区后七夼的社区食堂地址就是靠“省内首个手机信令民政应用大模型”选出来的。
针对事前选址工作,相关部门通过整合POI热力分布、行动轨迹、漫游套餐等4类手机信令数据,网格化评估就餐、服务及交通便利性,形成低收入人口“热力地图”,确定出20处最佳老年食堂选址点位。
事前校验模型还应用在医疗救助、资助参保、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、廉租补贴、电量补贴5项保障待遇上,构建起的“生存状态+低保(特困)身份+人证一致性+收入登记”多重验证模型,在业务受理阶段可自动开展合规性预审。今年以来通过身份、收入等数据库信息校验实现相关待遇“免申即享”或“静默认证”5.9万人次。
“事中”也有监测模型。比如,系统梳理社会救助、未成年人保护、流浪乞讨救助3类服务事项,围绕侵害排查、社会服务、巡查护送等12项流程建立“监测—预警—处置—反馈”全节点风险监管模型,实时采集“一事一议”“容错纠错”等4类业务办理进度数据。面向患病、学龄等4类重点内容发出关注提示,实现经办人员与AI大模型的“人机交互”,防范化解20项社会关注、群众关切问题,“一事一议”个体化认定救助对象15人,主动探访145人,帮办申请129件,办结率86%。“事后”形成社会救助全流程“数字绩效”评测模式,今年以来,特困供养对象住院陪护服务等事项满意度超95%,实现社会救助温暖可感可及。YMG全媒体记者 慕溯 通讯员 孙文杰
相关文章:
时隔29年,这一251万亿交易市场将迎新规,聚焦五大方面,监管扩围08-25
赤峰富龙热力发布公告!08-23
前7月沧州快递揽投量超10亿件08-21
阜阳:1.6万户企业以“信”换“贷”08-19
京东CEO再谈外卖价格战08-15
拥抱AI,探寻食物新资源挖掘最优解08-13